
妈祖原名林默,亦称天后、天妃,俗称海神娘娘,是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,是闽南文化的灵魂,也是闽南人的“母亲”。妈祖于宋建隆元年(960年)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,生前为巫,常为人治病,救助遇险船舶,28岁时林默去世,乡人为其立庙祭祀,后逐渐被神话,其信仰也慢慢传播至中国各地及海外诸国。
词条类别
中文名
别名
原名
祖籍
出生日期
去世日期
出生地点
职业
活跃年代
性别
目录
简介
妈祖原名林默,亦称天后、天妃,俗称海神娘娘,是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,是闽南文化的灵魂,也是闽南人的“母亲”。妈祖于宋建隆元年(960年)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,生前为巫,常为人治病,救助遇险船舶,28岁时林默去世,乡人为其立庙祭祀,后逐渐被神话,其信仰也慢慢传播至中国各地及海外诸国。
宋早期,妈祖是莆田地区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,其形象也与生前地位身份相符,多为束高髻,额头开阔,面相圆润端庄,身着长衣长裙,腰束玉带,双足为尖翘的小脚造型。后经历代朝廷追封,逐渐升为夫人、天妃、天后。至清代,其封号达到六十四字,全称为“护国庇民、妙灵昭应、弘仁普济、福佑群生、诚感咸孚、显神赞顺、垂慈笃祜[hù]、安澜利运、泽覃海宇、恬波宣惠、导流衍庆、靖洋锡祉、恩周德溥、卫漕保泰、振武绥疆、嘉祐敷仁天后”。随着妈祖身份地位的上升,其形象发生了变化,成为手执青圭,头戴冕旒[liú],身着红衣的高贵形象。同时,随着信仰的发展,其职能也从航海保护神扩大为可解百难的守护神。
妈祖信仰扩大后,不仅诞生了妈祖祭典、庙祭、海祭、绕进巡安等民俗活动,还产生了“湄洲祖庙董事会”“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”“妈祖文化研究中心”“北京妈祖仁爱慈善基金会”等社会组织。为了更好的发展传播妈祖信仰,各界人士着力打造妈祖文化,形成并举办了各类妈祖民俗文化活动,以妈祖文化品牌,整合了各个不同的行业,形成多元的复合型产业链。同时,还推出了小说、画册、动画、电影、歌曲等作品。
自2006年起,各地妈祖祭典陆续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09年,“妈祖信俗”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16年,妈祖文化被写入中国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,莆田市作为“海上丝绸之路庇护神妈祖的故乡”被列入“海丝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城市,湄洲妈祖祖庙入选中国“海上丝绸之路·中国史迹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。
生平传说
生平
妈祖的原型为宋代人林氏,虽历史上确有其人,但史籍记载较少,其名字、生卒年和生平事迹是经历代文人和信众不断补充完善而来。较早的妈祖文献资料为南宋黄公度的《题顺济庙》诗和廖鹏飞的《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》,其中称妈祖为“神女”,为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屿人,以“巫”为职业,死后被乡人立庙祭祀。此后各朝代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,使其形象日渐丰满,如明《泉州府志·天妃宫》中称妈祖熟习水性,常巡游于岛屿之间,救助遇险船舶。明末清初的《天妃诞降本传》中称妈祖名为林默,使其有了完整的世系、名字及生卒年。清代,出现了融合史料及民间传说,着眼于现实生活编写的《林孝女》一文。此外,宋《莆阳比事》、元《明著录》以及明清时期的《天妃显圣录》《敕封天后志》等书都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妈祖的传说事迹。
争议
出生地
自宋代至清康熙间的文献,如《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》《莆阳比事》《八闽通志》等均记载妈祖诞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。清康熙中叶后,妈祖出生地开始出现异说,如《敕封天后志》《凤山县志》《凤岭鼎建鲤江城隍庙碑记》等记载其出生地为莆田市贤良港。此争议应与明清时期湄洲岛居民内迁有一定关联。
生卒年
妈祖的生卒年月并无史料记载,较早涉及其出生年代记载的为宋代刘克庄的《风亭新建妃庙》,其中记载妈祖生于建隆年间。元代大体沿袭此说法,并增记了再世年龄,元代程端学在《灵慈庙记》中记载其未三十而卒,元张翥在《湄洲天妃庙序》中认为妈祖出生于是北宋初,后人便在此基础上推断出了不同的生卒年。明代,妈祖的生日被一致记载为农历三月二十三日,但对其生卒年份有较多说法。至清初《天妃显圣录》广泛发行,妈祖生卒年才被定性为:宋建隆元年(960年)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,宋太宗雍熙四年(987年)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,活了28岁。
明代妈祖生卒年记载
出处 | 生年 | 卒年 |
---|---|---|
圣妃灵著录 | 宋建隆元年(960年) | 宋雍熙四年(987年) |
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 | 雍熙元年(984年) | - |
南渚林氏族谱 | 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 | 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 |
八闽通志 | 宋元祐八年(1093年)、五季末年 | / |
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| 唐天宝元年(742年) | / |
东西洋考 | 宋元祐[yòu]八年(1093年)、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 | 宋雍熙四年(987年)、宋景德三年(1006年) |
泉州府志 | / | 宋雍熙四年(987年) |
身世
元代时期,程瑞学在《灵慈庙记》中认为妈祖是官宦之后,为莆田都巡君的季女,后世《南渚林氏族谱》《兴化府志》《天妃灵应记》等也持此说法,记载其为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,林蕴的八世孙女,林愿最小的女儿,祖上有“一门忠节”之称,是一位官家小姐。但是宋元时期的史籍中,妈祖都是有姓无名,只记载其为“湄洲神女林氏”“湄洲林氏女”等,宋人廖鹏飞也为福建人,他在《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》中也仅记载妈祖为通天神女,姓林,并未提及其是官宦之后,南宋绍熙元年(1190年),妈祖首次晋封为妃,而同年编成的《浦阳志》则记载其为“里中巫”即民家巫女。
传说
降世
相传,林默的父母行善好施,敬祀观音。其父年过四旬,后代却人丁单薄,便朝夕诚心向观音祷告求子,一日林母梦见南海观音赠其红莲花,吞下后不久便怀孕。宋建隆元年(960年)农历三月二十三日,一道红光射入室中,祥光异香,经久不散,怀胎14个月的林母一阵腹痛,产下一女娃,女娃自出生起便异于常人,一直到满月从未啼哭,其父母便为其取名为林默。
成长
相传,林默天生与神佛有缘,1岁时见到诸神像便拱手欲拜,5岁能念诵《观音经》,11岁会跳舞娱神。13岁时,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其家,见林默身具仙性,可成正果,便授其“玄徵秘法”。16岁时,林默在井边嬉戏,忽见井中有神人显化,送上神符,从而获得了大神通,能趋吉避凶,可将肉身放置室内,而神游方外,驾云飞渡大海。稍长大后,她成了为乡里预测祸福、治疗疾病的“巫”。有次林默的父亲与四位兄长分乘五船去福州办事,林默在家中睡觉时突然手脚乱动,林母以为她做了噩梦连忙将其叫醒,林默却说父兄的船遇到风暴,本来已经全部救下,被林母叫醒时,嘴中咬住的船被风刮跑,大哥性命难保。几天后父兄归来,哭诉遭遇风暴,大哥殉难,并说风暴中见有一女子牵五船而行,此事越传越广,从此林默名声大振。
济世
林默长大后,暂不嫁人,常乘船出海,多次救护遇难的渔民与商人,被人称为神女、龙女。相传其21岁时,莆田地区出现大旱,县尹亲往向其求助,林默祈雨后,果然应验,大地恢复生机。23岁时,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,名为千里眼、顺风耳,常祸害百姓,林默化妆为村女引二神现身,施法将其打败,两年后,二神再次于海上作祟,林默以神咒呼风飞石将其降伏,收为二将。后又有嘉应、嘉祐佑二怪、晏公、高里鬼等兴风作浪,皆被林默收服。林默26岁时,阴雨连绵,福建与浙江两省受水灾之害,皇帝下旨就地祈雨,但未见效,百姓求助于林默,只见其焚香祷告后,天上刮起大风,云端之中有虬龙飞逝而且,天空瞬间放晴,百姓感恩,省官也向朝廷为其请功。
飞升
相传,宋雍熙四年(987年)的重阳节前夕,林默突然与家人告别,说是心中清净,不愿再居于凡尘,将于次日重阳节爬山登高。家人都以为其仅是要登高望远,也未放在心上。次日,林默焚香念经后,告别家人,一人登上湄峰山顶,化作一道白光,乘风而去。此后,林默经常显圣,护国佑民,救人危难,百姓感念恩德,为其建庙祭祀,林默成神后曾于兴化府显圣救疫;钱塘江助修堤坝;助宋抗金、剿匪;助清廷收服台湾等。
信仰崇拜
造神背景
宋代航海事业日益发达,福建莆田一带的海上贸易和渔业日渐兴盛,湄洲湾成为朝廷重要的海防要地和港口。但由于海上交通存有一定的危险性,出于民众祈求神灵保佑的心理,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。妈祖信仰诞生之初虽然带有海神性质,但其早期仅为莆田当地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,并不是福建,甚至莆田唯一的海神。后因海商阶层及福建海师将其视保护神,妈祖信仰得以普及,再加上宋代朝廷的不断加封,妈祖方才成为最高航海保护神。
历史发展
宋代
宋雍熙四年(987年),妈祖因救助海难去世,乡人为其在湄洲主峰修建宫庙。12年后,与湄洲岛隔海相望的平海澳建立了一座妈祖宫庙,妈祖信仰正式由海岛传入大陆。元佑元年(1086年),莆田宁海又建起了一座圣墩妈祖庙。宣和五年(1123年),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,航行途中遭风浪震荡,一行人仅其所乘之船无碍,他深信是妈祖护佑,回朝后奏于朝廷,宋徽宗特赐宁海圣墩妈祖庙号“顺济”,自此妈祖信仰得到官方承认,从地方保护神嬗变为全国性神祇,并成为航海保护神。北宋末年,战火四起,社会动荡不安,皇帝对神灵充满敬畏和依赖,绍兴二十六年(1156年),妈祖首次被封为“灵惠夫人”,在之后的百年间,朝廷又对妈祖褒封13次,其封号从“夫人”升为“妃”,被民间称为圣妃。至景定三年(1262年),妈祖的封号为“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”,妈祖信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。
元代
元代朝廷重视海上贸易,并发展出“漕运”,漕运又以妈祖为保护神,妈祖信仰再次得到朝廷重视,元世祖在至元十八年(1281年)正式赐封妈祖为“护国名著天妃”,并举行了元朝第一次高规格祭祀。后朝廷又对其进行了4次褒封,至天历二年(1329年年),其被加封为“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”,同年还拟撰了《祭闽宫文》《祭昆山庙文》《祭湄洲庙文》等15篇御祭诰[gào]文。同时,每年春天漕运开始之前,江浙省平江路的官员几乎全员出动,参加妈祖祭祀,夏秋之际,朝廷还会派遣官员代表皇帝前去祭祀。
明代
明代注重水师,而水师又以妈祖为保护神。明初朱元璋撤销了许多前代受封的神明封号,并撤毁庙宇。因为水师的重要性,朝廷不得不恢复妈祖信仰,于洪武五年(1372年),朝廷以“神功显灵”为由封其为“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”。至明成祖时期,朝廷敕令郑和出使西洋。郑和七下西洋期间,每次出海前后,都会祭拜妈祖,祭祀活动隆重。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归来后向朝廷请奏加封妈祖,永乐七年(1409年),妈祖被褒封为“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”,并赐额“弘仁普济”。同时妈祖信仰也随着下西洋的船队向台湾、广东、南京等地不断传播,后逐渐传播至海外诸国。
清代
清代统治者为北方民族,在海事活动中特别依仗汉人,因此妈祖受到清廷进一步的尊崇。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康熙帝承认前朝对妈祖的褒封,重封其为“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”,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施琅奏请加封妈祖,朝廷不批,但遣官员致祭,至康熙末年,福建民间普遍将此事混为一谈,并广为宣传,还被文人记录为“敕封天后”,民间始称妈祖为“天后”。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,妈祖获得国家祀典中春秋二祭的地位,雍正朝沿袭此制度,并进一步细化。乾隆二年(1737年),福建总督郝玉麟再次奏请加封天后,获批,妈祖正式被加封为“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”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,妈祖再次被加封“显神赞顺”四字,其祭典也达到“官为致祭,以隆祭典”的隆盛阶段。后又经清廷历代皇帝加封,至光绪元年(1875年),妈祖封号达到六十四字,其全称为“护国庇民、妙灵昭应、弘仁普济、福佑群生、诚感咸孚、显神赞顺、垂慈笃祜、安澜利运、泽覃海宇、恬波宣惠、导流衍庆、靖洋锡祉、恩周德溥、卫漕保泰、振武绥疆、嘉祐敷仁天后”。
民国
民国时期,社会动荡,军阀混战,由于失去政府支持,妈祖信仰趋于衰落,春秋二祭不再,民间的祭拜形式主要为酬神谢恩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民国政府推行“新生活运动”,禁止一切神庙燃点香火,当时许多古老的妈祖庙受到冲击,或被毁或被改为他用。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全国的天后宫庙获准更名为“林孝女祠”逃过一劫,使得妈祖信仰在民间得以延续。
神班陪祀
妈祖信仰的影响力扩大后,在其传播过程中逐渐兼并了各地的水神,形成了自己的神班系统,其主要陪祀有千里眼、顺风耳、十八水阙仙班等。千里眼和顺风耳,顾名思义,一人可视千里之物,一人可听千里之声。十八水阙仙班为十八尊妈祖陪神,民间也有“十八菩萨十九身”的说法,其成员为:四海龙王、浙江宁波茅竹五水仙、莆田木兰陂三水神、泉州林巡检、广东伏波将军马援和路博德、嘉应和嘉祐、晏公,第“十九身”为高里鬼,因其是塑像为被妈祖收服时跪地求饶的形象,故不在十八之列。据明《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》记载,其部下还有黄蜂兵帅、白马将军、丁壬使者、柽[chēng]香大圣、青衣童子、水部判官等。
此外,又根据各地庙宇规模、风俗等因素,设有不同的陪神,如福建湄洲祖庙,还设有通讯报马、文臣武将、风雨雷电四神、八位兴庙功臣、临水夫人、惠烈夫人、妈祖父母等;重佛的寺庙则设有释迦牟尼佛、观音菩萨等;重道的有黑白无常、三官大帝等;重儒的便有孔子、文昌帝君等。同时,也有以田都元帅、齐天大圣、白马尊王等民间俗神作为陪神的情况。
神格职能
宋早期,妈祖是莆田地区一个多元的地方保护神,其能护婴、救灾、御敌、占卜吉凶、保护航海者。随着妈祖信仰的发展,妈祖逐渐成为渔民、商船、官船、漕运的保护神,之后随着历代朝廷的加封,妈祖的地位越来越高,甚至超过众多神灵,成为航海的第一保护神。在明代的《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》中,妈祖的职能开始扩大,称买卖、积财、经营、技艺、产难、疾病、行兵布阵等等,但能起恭敬心,称其名者,都能令其所愿遂心,所谋如意。因此,民间也有以妈祖为送子娘娘。妈祖信仰传入中国台湾省后,职能进一步扩大,涉及健康、事业、农事、感情、生育等方面,成为可解百难的台湾守护神。
形象
造型变化
软身与硬身
影响与推广
信仰传播
五大洲 | 国家 |
---|---|
亚洲(19个) | 中国、朝鲜、韩国、日本、菲律宾、越南、柬埔寨、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文莱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、东帝汶、印度、沙特阿拉伯 |
欧洲(8个) | 俄罗斯、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挪威、丹麦、德国 |
美洲(8个) | 加拿大、美国、墨西哥、苏里南、玻利维亚、巴西、阿根廷、智利 |
非洲(8个) | 津巴布韦、莫桑比克、南非、毛里求斯、塞内加尔、尼日利亚、乌干达、毛里塔尼亚 |
大洋洲(6个) | 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瓦努阿图、斐济、萨摩亚、汤加 |
港澳台地区
妈祖在中国香港被称作“天后”“阿妈”广受当地人的推崇和爱戴,天后庙遍布在香港大街小巷,如历史悠久的赤柱天后庙、铜锣湾天后庙等。当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日,全港各区的70多座天后庙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。
在中国澳门,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妈祖阁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之一,甚至连澳门的葡语名“Macau”都来自于广东人对妈祖庙的称呼“妈阁”。妈祖阁除了在妈祖诞辰时进行各项庆典活外,每年还会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,全国各地的妈祖信众都会前来共享盛会。
中国台湾地区,妈祖具有广泛的影响。据不完全统计,台湾共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,妈祖信众1800多万,占台湾地区人口总数70%左右。每年三月,台湾民间都忙于妈祖诞辰的各项庙会活动,其中最大规模的当属台中大甲镇澜宫妈祖绕境活动,活动历时9天8夜,途经多个县市的近百座庙宇,因此在当地也有“三月疯妈祖”的说法。2024年6月,台湾民进党称妈祖是大陆对台的统战工具。对此,国台办回应这是对两岸宗教界的极大不尊重,也是对妈祖的亵渎。
文化遗产
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
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(世界级)
项目 | 列入年份 |
---|---|
妈祖信俗 | 2009 |
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(国家级)
项目 | 列入年份 |
---|---|
妈祖祭典(福建省莆田市申报) | 2006 |
妈祖祭典(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申报) | 2006 |
妈祖祭典(天津皇会) | 2008 |
妈祖祭典(洞头妈祖祭典) | 2011 |
妈祖祭典(澳门妈祖信俗) | 2014 |
妈祖祭典(海口天后祀奉) | 2014 |
妈祖祭典(葛沽宝辇会) | 2014 |
妈祖祭典(香港天后诞) | 2021 |
社会组织
文化推广
民俗活动
妈祖祭典
庙祭
海祭
绕境巡安
其他
祭祀庙宇
湄洲妈祖祖庙
泉州天后宫
镇远天后宫
海外妈祖庙
庙宇 | 简介 |
---|---|
新加坡天福宫 | 位于新加坡直落亚逸(TelokAyerStreet)街。创于清道光二十年(1840)。分山门、前殿、后殿,单檐歇山顶,为新加坡国家级保留古迹 |
马六甲青云亭 | 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,清康熙十二年(1673)第一任甲必丹郑芳扬倡建,历有重修。庙并列三殿,硬山顶,三段脊。中殿祀观音,右殿祀妈祖,左殿祀关帝。为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 |
槟城广福宫 | 位于马来西亚槟城市中心椰脚街(PieeStneet)。创建于清嘉庆五年(1800),道光四年(1824)和同治元年(1862)先后重修。正殿主祀观音,陪祀妈祖,故亦称观音亭 |
日本长崎兴福寺妈祖堂 | 位于医王山右(今长崎市寺町4番32号),1623年中国三江帮船主集资创建。堂为庑殿式建筑,单檐歇山顶,面阔进深各三间。里间设三组神龛[kān]:中供妈祖及二侍女、二神将(千里眼、顺风耳),龛上悬“海天司福主”匾额 |
日本长崎福建会馆天后堂 | 原名八闽会馆,建于1868年,为福建侨社所创建,1897年扩建后,改称今名。天后堂面阔三间,单檐歇山顶,建在4米多高的台基上,堂内设妈祖及二侍女、二神将神龛 |
印尼惠荣宫 | 位于东爪哇茉莉芬市,1898年竣工,主殿(前殿)为三段脊硬山顶,面宽五间,进深三间,中殿主祀妈祖。该宫1965年遭印尼军人政府废禁而凋零,1984年起逐渐修复,1990年又购回被外人侵占的2万平方土地,改建为中国式古典园林 |
印尼慈惠宫 | 位于东爪哇南旺,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)由董事甲必丹孙国泰等募建。尚存《兴建慈惠宫碑记》石碑一块,宫宇亦已全面修复。主殿中供妈祖,两旁配祀广泽尊王、中坛元帅等 |